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2011-12-06 今日有話好說:如何解決崩世代」個人心得

沒有留言:
2011-12-06
今日有話好說:如何解決崩世代,總統請你這樣做!年輕人學貸還不起,工作找不到、成家不敢想、未來沒希望,馬上就要選總統,但是如何面對崩世代,三黨候選人都沒有提出解決方法。當碩士博士失業滿街跑、當高科技產業開始衰敗、當派遣無薪假問題越來越嚴重,當年輕人普遍找不到未來,想選總統的人真能置身事外?



節目影片:



--------------------------------------------------------------------------------------------------
個人心得:

我覺得貴節目今天的來賓或是Call-in的觀眾,討論方向好像都侷限在過去舊有的思維下,只是把過去的東西再搬上檯面上重新檢討,沒有討論後有進步的空間及結論


1.    大陸因工資提高導致製造業利潤萎縮,所以要把台商製造業企業拉回來台灣,創造就業機會(還是在緬懷過去70、80年代經濟成長的年代,只是想要透過過去的一帖良藥,看能不能改善台灣的就業情況,但因為時空環境的不同,幾乎是根本不可能在將原有的台商製造業企業「原封不動」拉回來台灣之後,可以改善台灣就業市場的環境(文章後面會說明)

2.    有一名Call-in觀眾有提到,台灣的高等教育過度普及,在以前讀大學時的大學錄取率很低,大概30%~40%左右,不像現在這樣學歷氾濫,所以應該要好好整頓大學教育的問題,避免降低大學畢業生起薪薪資及品質,如果政府照這樣的步調方向去走的話,例如現在錄取率99%好了,為了要達到以前的錄取率,假設40%,那是不是要砍掉現有60%的大學大專院校(學生人數),若台灣有60%~70%的人其實能夠適合大學大專院校的高等教育,那是不是至少有20%~30%的人因為適合讀大學,而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抹滅了他們的教育機會,這樣其實是可以提高那40%的就業薪資(依需求比例來做比例計算,可能從22K提升到55K(22000/0.4)),為了造就那40%的薪資,而讓60%不能讀大學的人只能遷就於高中等級標準的薪資,若這些人是真的沒有能力去完成大學學業那到還說的過去,但是你能保證你所砍掉的人都不適合讀大學嗎,這樣的機制只是會剝削了眾人的利益,去成就少數人的利益,那這樣導致的狀況跟現在的現況,反對全世界1%的有錢人(例如:美國華爾街)掌握了所有99%的資產的情況有什麼不一樣,只會造就出更多的階級對立(時間上的問題),而且若這40%跟貴節目提出的台灣大學生就業狀況與所學是否有相關做比較(70%是在做無相關的產業),那是不是只有12%(40%*(1-70%))的人在做的工作是與所學相關,對產業及就業市場是有貢獻的(姑且不論他是不是對於該工作有沒有興趣,若討論到興趣這一點,那麼更會是恐怖的低),遠比現在的28%還低,這樣根本是本末倒置。




其實德國的中小企業那張圖是最關鍵的(99%的中小企業、70%的就業人口、40%的GDP),很可惜大家都沒有討論到關鍵的地方,只是在述說解釋圖上面原有的數字,而不是其背後的涵義。



我們先不談各種制度化的東西(派遣、無薪假…etc),德國能夠有這麼多的中小企業,且都發展的很好,那是表示德國政府很重視國家的多元化發展,不是像台灣只注重電子製造業(給予很多的優惠補助、減稅),台灣的大專院校科系有好幾百個,大分類有如工程、理學、教育、工業、建築景觀…等很多不同類型的專職教育(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7%B3%BB),在教育方面有了很多元化的發展及學習,但是訓練了那麼多的專業人才,可是這些專業人才畢業後卻發現,政府沒有提供這樣的舞台給這些有不同專才的人有工作的機會,只有少部份的電子、機械、工程的理工專才有這樣的舞台發展空間,所以很多家長才會不管自己小孩的志趣,硬要自己的小孩朝理工方向發展,這樣才有「錢」途(就業舞台),若將政府能將對電子製造業的補助拿出來,最簡單的是依照大專院校求學人口比例,去均衡分配這筆補助款,讓更多的人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在不同專才的中小企業上(因為有了「錢」途(就業舞台)),那這樣就不會造成大多數的專才沒有舞台發揮空間,只能去擠少數有發揮空間的舞台(就算是與自己就讀科系沒有相關),若因能力沒辦法與該舞台原有的專才做比較(例如:讀文學類的專才的去找理工類專才的工作),擠不進去只好大家一窩蜂的都想考公務員(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點上,考上就是你的),只求一個能溫飽的飯碗,才會導致台灣現在就業市場的現況是如此惡劣,若年輕人的父母還有工作的話,就當米蟲能混多少日子就算多少,若自己有就學貸款的話,年輕人只能能找到可以賺錢溫飽的工作就好了,根本不管與所學有無相關,否則會養不起自己,付不出就學貸款,大家其實都在吃老本。


而現在來討論,上面第1點來賓討論到的【將原有的台商製造業企業「原封不動」拉回來台灣之後,可以改善台灣就業市場的環境】的問題,首先,「傳統」的製造業(非德國的那種「非傳統」製造業)主要的獲利來源就是靠著人力薪資的cost down來造就利潤,把那種製造業拉回台灣,根本就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完全沒對症下藥就算了,反而會造就就業市場薪資更大的混亂,你覺得那種只注重人力薪資cost down的企業能夠提供給勞工多高的薪資,若拉回來台灣,可能能提供就業機會,但是薪資一定在22K以下(大學畢業起薪),那種已經夕陽的「傳統」製造業,已經沒辦法在台灣這種高度專才的國家生存(例如:你能想像讀國文系、音樂系、設計系的高等專才,去「傳統」製造業工作的情況嗎?根本是大材小用,或者是說用錯地方),越先進的國家,對於各種專才的訓練更是注重,在那麼多專才的情況下,你不創造出專才可以發揮的工作環境,反而要專才去做那種毫無技術的工作(不是說年輕人低不下這個頭去做這類工作,反而是年輕人會問:「我若要做這種工作,那何不國高中畢業後就去做這類的工作呢?為什麼還要浪費大學4年去訓練我未來職場根本用不到的的東西呢?浪費時間就算了,為什麼還要去借錢(就學貸款)來浪費時間呢?」),所以要創造出多元的專才的就業機會,建立不同舞台的台灣品牌(例如:蘋果電腦、LV、Prada…等等各種知名的國際品牌)市場,進而打入國際才是根本之道,而不是還想要救那些以經夕陽的產業(DRAM、「傳統」製造業…等等),救了根本就是進入死胡同出不來,自殺而已。

而上段所述的「非傳統」製造業是在原本的製造產業中,研發或創造出產品本身更高的附加價值(例如:義大利的Prada、法國的LV…等等的產品都是「非傳統」的製造業),這些製造業才能夠創造出更高的利潤,給予更佳的「錢」途(就業舞台)給這些專才,而非只有【電子製造業】
,而打造這些環境正是「政府」需要去做的。

若我們政府能將這些「錢」途(就業舞台)打造完畢後,在教育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地方需要去改進,在貴節目提出的,台灣大學生就業狀況與所學是否有相關的資料(70%是在做無相關的產業),這是台灣很大的問題,雖然環境的改變,可能會使得很多家長「比較」不會不管自己小孩的志趣為何(因為「錢」途有很多種(就業舞台)),而硬要自己的小孩朝理工方向發展,但是台灣現在的教育還都只是「填鴨式」的教學,大多數的小孩都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讀書而讀書,而非為了自己的興趣夢想而讀書學習,少數有經濟能力的家庭才有辦法讓小孩多多接觸各種不同方面的東西,培養小孩子的興趣及多樣的才能,重點是台灣的基層教育(國小、國中、高中),應該是注重培養小孩子的興趣及多樣的才能的地方,不管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是各種不同的活動(體育、文化),都是在這一階段需要培養的,但是現在都被那些無聊的填鴨式課程取代了,導致小孩子都不曉得為了什麼要學這些課本上的東西,只知道學好成績好能考上好大學,能找到好工作,對這些小孩來說,天知道他們長大後未來的就業市場是怎樣,這麼小就讓他們受同樣的一個專才訓練,賭對了就是運氣好,賭錯了就是考公務員,就等於「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去不復返,所以我們的教育應注重在發展個人的特質、興趣,讓小孩子多看多接觸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各種不同的文化、運動及活動,激盪出小孩子自己的興趣,讓他瞭解到他所感興趣要從事行業是需要哪些的專才技能,讓他知所謂而學,在這樣經過各式各樣不同層面的行業文化的激盪,也可以瞭解其他各個行業的內容,而不是大學畢業後,除了自己本科系的東西知道外,其他科系的資訊都毫無所知,好像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如果能做好志趣探討這一塊重大的工程,我相信所學所用是非常可以期待的,就算未來要轉行,也因為對其它行業有充分的瞭解,所以也比較沒有銜接上的問題,而不是要轉行只剩公務員。

除了替現在的年輕學子做大範圍的志趣探討外,台灣學校教師的教育品質也有待加強,很多後段班的學校,或者是前半端學校的後段班科系的教師品參差不齊,不是極好就是極差,很難想像沒有教學能力的教師可以擔任培育未來國家主人翁的工作,所謂的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提昇教師的素質,淘汰掉不好的教師也是我們國家未來需要做的工作,讓有研究能力的教師專心做研究,讓有教學能力的教師專心做教學提攜的工作,這兩種能力大部分都不可能同時都有,所以才會造就研究人才要親上火線對後輩教學,教學人才為了能夠提高自己職位,逼不得自己一定要努力做研究這份工作,也是為了有更好的飯碗,學校這部份的教學評鑑是有非常大需要改進的空間。

總之要提昇台灣的就業市場及工作品質,「教育品質」、「志趣探討」及「就業舞台」都是需要做到完善才有可能的,台灣未來是需要創造出現在市場沒有的就業機會(專才就業舞台),才有可能讓所有大專院校教出來的專才,能夠在自我的專才興趣下發揮的空間,才可能吸收消耗掉市場上的專才人力,而不是拿過時的「傳統」製造業去消耗這些專才人力,這是本末倒置的,就是因為德國有那麼多的不同專才,政府有創造出這樣的專才就業舞台,德國才能夠均衡發展,能夠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金融風暴中屹立不搖,這才是我們台灣未來要走得方向,也是要邁向國際舞台需要發展的方向,不要再緬懷過去「傳統」製造業的風光了,向前看有著無數不同專才就業機會的未來才是真的。


圖片來源:http://talk.news.pts.org.tw/2011/12/blog-post_06.html

ADS